邓小平时代
一将终成万骨枯,写的是一个人的发展,背后是时代与人民的共同努力铸就的
事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经历:三起三落
- 外交:中日,中美建交,中英谈判,中苏恢复交往
- 经济: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南巡加速现代化
- 政治:一国两制 香港,西藏
- 民主:坚守四个原则,民主集中制;天安门动乱
- 军事:裁员精简军事机构,节省人力支出;对越反击战
书籍摘抄
-
无论邓小平本人在“六四”后对中共的前途有何疑虑,没有记录证明他对中共有能力克服东欧和苏联共产体制崩溃带来的困难有过任何怀疑。他在公开场合总是表现得镇定自若,他相信中共能够挺过去,并最终取得胜利,经济也将继续增长。他记得自己三次受到批判,丢了官职,但每一次又都回来了;他见证过自己的部队打了败仗但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见证过中国在大跃进和“文革”之后的复元。邓小平在1989年“六四”之后的三年中,向公众展示着他的毅力、坚韧和十足的自信,在这种环境中能有如此表现的世界领导人并不很多。
-
关于农村政策,邓小平承认,包产到户和取消公社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新的农业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耕作小块土地的农户单靠自身财力无法提升技术,到一定时候仍然需要大的集体组织。邓小平建议领导人在这件事上不要操之过急,要等待农户主动要求改变体制。
-
在考虑自己的思想遗产时,邓小平说,领导人不能夸大本人的作用,要实事求是。推动改革开放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过程,没有哪一个或几个领导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到。例如,谁也没有事先深入思考过依靠乡镇企业,它们却成了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1978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功,是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他本人的作用只是把这些发展作了总结,向更多的人推广。
-
关于统治和自由的问题,邓小平说,“民主集中制”仍是“最合理的制度”,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加以坚持。领导人要想办法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决定一旦做出,就应当服从集体决定。”
感悟
领导特质:权威、丰富的经验、战略意识、自信心、人脉关系和领导中国转型所需的政治判断力
- 思考长远的战略,鼓励多方实践,总结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区
- 作出的决定不轻易撤回
- 民主自由要建立在国家和党的统一下
- 积极开放,同有经验的人合作,同经济发达的国家积极引进技术和人才,鼓励留学带回真才实学建设祖国
- 要具有评估问题的全局观和创业精神,能够支持快速发展
- 社会主义目标:平均主义 => 共同富裕;平均主义是在资源充裕的条件下才能满足;共同富裕主张大家都能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资源管理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配+市场经济
- 计划经济:多劳者无法多得,降低了整体效率,但会对弱势群体有帮扶作用
- 市场经济:多劳者多得,但多劳者也抢占了大部分弱势群体的资源
- 资源有限,如果大头发展了军事,那民用经济会被限制。对资源全局调配的能力很重要。